首页 > 新闻资讯 > 正文

西沙群岛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

发布时间:2019-10-22 17:24:16 
       摘要:1980年设立的西、南、中沙群岛自然保护区由于面积过大,力不从心,保护不力,长期形同虚设。常驻岛上渔民滥采乱捕,采取破坏性作业方式,采挖沉船瓷器,造成渔业资源趋向衰退与珊瑚礁严重破坏。西沙群岛要寓维权于保护与开发,必须设立层级高,针对性强各类保护单位,以科学有效保护西沙各类环境资源,是宣示我国主权的最有力行动。
关键词:西沙群岛  海洋环境资源  海洋环境保护
1、西沙群岛海洋环境资源现状
早在1980年当时广东省设立西、南、中沙自然保护区,保护对象是海龟、玳瑁、虎斑贝等,保护面积240万公顷。西、南、中沙群岛远离大陆,交通不便,人员不足,由于管护面积过大,力不从心,资金不足,保护不力,长期形同虚设。其中南沙群岛很多岛礁被周边国家非法占据,谈不上管制与保护。目前西沙群岛没有一处国家自然保护区,不能适应有效保护南海各类环境资源要求。西沙群岛独有我国珍稀的远海湿地生态系统,珊瑚礁高生产力生态系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优越栖息环境,是渔业产卵场,索饵区与迥游通道,成为热带海洋生物聚集区,海洋生物物种基因库,海洋自然药物资源库。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、库氏砗磲、鹦鹉螺等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绿海龟、玳瑁等。珊瑚礁---泻湖生态系统蕴含丰富的经济鱼类、观赏鱼、龙虾、海参、鲍鱼、鱿鱼、贝类等水产。海底还蕴含丰富油气资源,铁锰结核、可燃冰以及风能、波能、温差能等可再生资源,是我国海洋矿产宝库,其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难以估算。
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,海洋捕捞强度加大,近海渔业资源衰退。西沙海域资源与生态面临沉重压力。过去“五龙冶海”,多部门未能协调,管控不到位,保护力度不够。上世纪70-80年代常驻岛上渔民滥捕乱采,采取非法网具或炸鱼、毒鱼、电鱼等破坏性作业方式,以及为获取古沉船瓷器采取炸礁,撬礁方式,另外越南渔船非法入侵捕鱼,采用掠夺性,破坏性的作业方式,造成渔业资源及珊瑚礁严重破坏。珊瑚礁体碎裂,残片遍布海底,犹如水下废墟,景象惨不忍睹。因近海捕捞强度过大,永兴岛近海已看不到小鱼游动,赵述岛上堆满了小砗磲及各种贝类空壳。西沙不少海域珊瑚已经死亡,珊瑚死亡除了人为破坏因素外,还与全球气候变暖及长棘海星大量繁殖有关。近三十多年来人为破坏与天灾损害,造成西沙海洋环境资源形势不容乐观。自国家批准成立三沙地级市后,加强海洋环保工作,开展海洋生态修复,情况始有好转。
2、强化西沙群岛海洋环境保护
西沙群岛位于南沙群岛前哨,在南沙群岛岛礁主权与海权纠纷趋向复杂与长期态势下,西沙群岛中转补给基地战略地位日益重要。“寓维权于保护与开发”,设立层级高,针对性强的各类自然保护区,建立保护机构,加大资金投入,组建专职与专业队伍,制定管护措施,实施法律维权,为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资源支撑,体现我国对西沙群岛有效管制,是宣示主权最有力行动。
2.1 设立三沙市国家城市湿地公园
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过渡带,为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。海洋湿地分为浅海湿地、海床、珊瑚礁等。在我国丰富湿地类型中,远海岛屿珊瑚礁湿地国内只有南海诸岛独有。在七连屿设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将丰富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类型,具有鲜明性、独特性与珍稀性特色。国家颁布六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共37座名单中,海南无一座。设立七连屿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为三沙市这个陆域面积最小,海域面积最大新兴地级市配套城市特色景观。湿地公园保护对象是珊瑚礁生态系统,包括岛上盐沼植物、近岸生物沙滩、变色海水,岩滩与礁盘、现代泻湖以及各种海岸生物等。将远海湿地资源纳入以保护促开发的良性循环,彰显三沙市旅游资源优异性。如不设立城市湿地公园,资源长期处于闲置,自生自灭,湿地资源遭到人为破坏严重,这类事例在西沙过去三十多年里已频频发生。
2.2设立石岛国家地质公园
西沙石岛面积虽然很小,但设立地质公园展示第四纪海相地层及其海蚀地貌,在国内具有珍稀性与独特性。第四纪是地质历史年代最新一个阶段。现在自然环境与地貌大多形成于第四纪。而西沙第四纪海相地质发育,其产物为海滩岩、生物沙滩、海蚀地貌,为国内其他地区所未见。石岛地质公园展示海浪雕蚀而成的造型石景观,其中“蛟龙出海”形似巨龙从海中腾起,尤其从北面海上观赏效果最佳。“蛟龙出海”是西沙不可移动的造型石,吸引了凡去西沙游客。海南乐东有毛公山造型石,澄迈有济公山造型石,被认为海南奇绝山石,而西沙石岛“蛟龙出海”则是海南珍稀海石。老龙头处隆起的生物砂岩地层壁立,浪涛声振,其间还有“海龟出水”,“抬头远望”造型石,以及海蚀龛,海蚀洞,海蚀崖,海蚀柱等造型景观。石崖高程15.9米,是南海诸岛中最高岛屿。石崖之上,屹立放眼,蓝天白云,碧海浪涌,争相追逐;浪角之下,卷起千堆雪,景色壮观。海蚀作用最终产物为生物沙滩,由珊瑚碎屑贝壳残体组成,纯白美白,完全不同于矿物沙滩。马尔代夫高品质沙滩与西沙一样均是生物沙滩。与纯洁海水相映,因深浅关系构成变色迷幻色彩,令人印象难忘。
2.3设立东岛海鸟/国家森林公园
东岛森林林相为珊瑚岛热带常绿林,完全不同于海南本土茎花、板根及粗大藤夲发育的热带雨林,也有别于我国大陆林相类型,具有鲜明热带海岛地域特色,有很大科研与科普价值。珊瑚岛常绿乔木林主要树种为白避霜花树(也称麻疯桐),树高达10米,树干苍劲,弯曲生长,如同麻疯病人手指一样,构成茂密麻疯桐纯林,极富地域特色。东岛上有达5万只以上的鲣鸟,军舰鸟,海鸥等,栖息于麻疯桐林内或树冠之上,林下堆积了大量鸟粪,等于为麻疯桐施肥,两者共生互利。另外岛上还有热带灌木林(羊角树),沙生植物,人工植被等。早在1981年东岛即被划为鲣鸟自然保护区,是西沙成立最早自然保护区。岛上林中还有野化黄牛出没,形成鸟林畜独特生态系统。上世纪70年代常驻岛上渔民大肆捕食鸟类,采食鸟蛋,砍伐树林作柴火,由于保护层级低,曾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。因此应升格为国家层级,突显其优异特色,加大保护力度。
2.4设立西沙海龟国家自然保护区
海龟、玳瑁为我国二级保护海洋生物。五十多年前海南沿岸一些海滩曾是海龟上岸产卵地,现已完全绝迹。当时海南沿海及西沙海域海龟遭到大量捕杀,年捕量达1000-1500头,重量在100吨左右。海龟肉及海龟蛋在菜市场公开摆卖,玳瑁龟甲加工成工艺品,公开销售,不受罚禁。近二十年来海洋垃圾的扩散,塑料袋被海龟误为水母吞食不能消化排出,是造成海龟意外死亡杀手。使海龟玳瑁被国际公认为濒危海洋生物。西沙一些小岛是我国海龟最后产卵地与孵化场,海龟对于它产卵地有很强回归认知能力;保护它产卵地清静,生态安全稳定,不受人为干扰与破坏,对于维系海龟种群延续十分重要。当前三沙市渔民对海龟已自觉严加保护,收集岸上龟蛋,进行人工孵化后放归大海。应将西沙洲岛或晋卿岛沙滩划为海龟自然保护区,确实采取措施予以有效保护。也可将养殖海龟幼体在此放流或放生,通过环保活动募集资金,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南海海龟保护事业。
2.5设立三沙热带观赏鱼国家自然保护区
根据1991年海南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,西沙海域共采获鉴定珊瑚礁热带观赏鱼114种,发现当时国内文献未有记载西沙群岛新记录14种。南海海域是我国唯一热带海水观赏鱼产地,基本上为珊瑚礁鱼类,色彩艳丽,形态各异;有数种神仙鱼是观赏鱼中极品,价格十分昂贵。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提高,观赏鱼水簇产业发展,对海水观赏鱼需求迫切,不少品种需要进口。海南近海观赏鱼资源已枯竭,渔民采用氰化物喷射的破坏性捕捞方式,威胁珊瑚礁鱼类生存也危害其栖息环境。采用药捕、电捕方式导致观赏鱼成活率降低。有时渔民将捕获观赏鱼混同食用鱼类出售,造成资源极大浪费。目前西沙珊瑚礁观赏鱼资源趋向退化,品种减少,产量趋少,如再不严加保护,海水观赏鱼资源将有绝迹之虞。应将西沙偏远珊瑚礁保存相对完好,观赏鱼品种相对较多海域,划作观赏鱼种质资源保护区,以延续天然海域种群,提供育苗研究与人工繁育种质资源。
2.6设立砗磲贝国家自然保护区
砗磲是海洋中  最大双壳贝类,壳体长可达1米以上。砗磲贝属于珊瑚礁盘定栖性生物,生长缓慢。历史上中国人偏爱砗磲,其内壳洁白光润,白晢如玉,与象牙、白珊瑚、琥珀并列为四大有机玉石,被称为佛教七宝之首,是高僧供佛重要法器。在“本草纲目”中也记载了砗磲保健功效。因其承载厚重历史文化,被列为宝捧为玉,使之成为渔民争相捕捞对象,需求日趋旺盛,促成潭门成为砗磲加工产品聚散地。由于环保政策收紧,以及砗磲日益紧缺,近年来价格飙升。据考察西沙海域大型活体砗磲贝已不见踪影,连拳头大小砗磲都采捞殆尽。渔民转向丢弃几十年的空壳捞出卖钱。华盛顿公约(CITES)将砗磲划分天然与人工养殖两大类,规定禁止天然砗磲贝出口贸易,允许人工繁殖的商品贸易。为拯救砗磲贝物种,东南亚国家及澳大利亚积极开展人工繁育。砗磲贝群是珊瑚礁生物多样性标志性生物,是进行珊瑚礁生态修复的必需物种。因此应该结合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,发展砗磲人工繁育。目前海南已有单位成功探索人工繁育砗磲工艺,今后应将培育幼苗投放天然海域,树立标志,开辟砗磲贝自然保护区。也可将南沙海域活体砗磲移植于保护区内,自然繁殖,扩大种群。以适度开发人工繁育砗磲加工提供原料支撑,实现人工繁育资源可持续利用,化解砗磲利用与环保相悖的两难困局。
2.7设立三沙海底沉船国家自然博物馆
西沙群岛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海域,由于古代科技不发达,抵抗海洋危害能力很弱,每年台风袭击,海难频发,不少岛礁海域都有沉船。一些沉船所载丝路贸易货品,如精美瓷器渔民打捞出海,被文物贩子收购,转卖海内外。完整水下沉船留存有北礁,该地沉船遗址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是我国最南部国家级水下文物保护单位。另外华光礁沉船已由水下考古部门正式打捞出水,其文物目前存放于海南省博物馆进行脱盐处理。建议北礁沉船遗址开辟为海洋天然博物馆(场),在潜水导游引领下开展水下观光,考察,调研;宣讲海上丝路历史。此类科考,科普旅游只接待持有潜水证的高端游客。西沙海域考古发现古沉船114处,应调查核实相关情况,开发水下考古,考察潜水之旅。
2.8设立三沙海洋蓝洞国家自然保护区
 海洋蓝洞是地球罕见的自然地理现象,从海面上看蓝洞呈现与周边水域不同的深蓝色,在海底形成巨大深洞,被科学家誉为“地球给人类保留宇宙秘密最后遗产”。三沙海洋蓝洞被命名为永乐龙洞,位于西沙永乐群岛晋卿岛与石屿的盘礁间。2016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多种科学器材与人工潜海观测相结合方式,探明蓝洞深度与基本形态。蓝洞深达300.89米,为垂直洞穴,洞口直径130米,洞底直径约36米,被确认为世界上最深海洋蓝洞。海南渔民相传该“龙坑”为定海神针所在,孙大圣拔去定海神针做金箍棒后,留下深不可测龙坑“通往地球的肚子里”。三沙海洋蓝洞深度领先于著名巴哈马蓝洞(深达202米),洪都拉斯伯利兹蓝洞(深达123米)。上述蓝洞生成于冰川时代,是喀斯特成因的洞穴,在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后,洞穴被海水淹没而形成。而三沙海洋蓝洞生成于第四纪海相沉积地层中,其成因与以上蓝洞明显不同,是一个令科学家感兴趣,复杂待解的科学之谜。三沙海洋蓝洞是一个深邃、神秘、诡异自然奇观,必将成为海洋地貌研究、科学探索、海洋探奇、科普考察的海洋旅游目的地。极具科学研究、科学普及价值,为保持蓝洞生态环境原生性,必须设立国家自然保护区,严格保护前提下,适度有序开放。
3.西沙群岛不同环境资源的分类管理
根据我国“海岛保护法”的“科学规划,保护优先,合理开发,永续利用”原则,坚持保护优先前提下适度开发,即小面积开发,大面积保护,通过开发促保护。为了恢复西沙海洋生物资源,应组织驻岛渔民转向水产增养殖,减少近海捕捞强度,发展深海大洋捕捞;转产开发休闲渔业,观赏鱼渔业。为此必须加大海洋环境资源保护力度。国务院批准颁布“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(2012-2020)”,全省设立海洋保护区24个,大部分分布在海南沿岸。远海岛屿只设立“西沙群岛海洋保护区”,“西沙东岛白鲣鸟自然保护区”。在50多万平方千米西沙岛礁海域设立两个海洋保护区显然不够。设立大而一统的“西沙群岛海洋自然保护区”缺乏针对性,难以对不同资源进行分类管理,也不能反映西沙群岛丰富多彩的资源现状。故应结合“多规合一”试点工作,突出三沙市海洋生态环保刚性要求。细分不同保护对象,设置不同保护单位。历史实践表明,大而一统的保护区不能有效解决海洋生物、海鸟森林、地质地貌,历史人文资源的科学保护。也不能依法捍卫我国南海海洋权益。
参考文献
[1]游长江、毕华:南海岛屿旅游   海南出版社  2010年
[2]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报告集    海洋出版社  1999年
[3]林鸿民  西沙洁白的生物沙滩  自然与科技  2013年第四期
作者简介
陈惠  海南省海洋环保协会秘书长,海南省南海海洋书画院院长,西沙飞鱼郡休闲驿站郡主,海南省致公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委会委员。
林鸿民   海南省海洋环保协会专家组成员,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(退休),致公党海南省委旅游专委会副主任。   手机:1387603869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