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环保百科 > 正文

海洋生态环境指什么

发布时间:2014-09-29 10:28:57 
 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,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,海水的有机统一性及其流动交换等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地质的有机联系,使海洋的整体性和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,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变化(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),都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产生的具体地点上,都有可能对邻近海域或者其他要素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作用。生物依赖于环境,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。当外界环境变化量超过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,就要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,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。

生态失衡的原因
海洋生态平衡的打破,一般来自两方面的原因:一是自然本身的变化,如自然灾害。二是来自人类的活动,一类是不合理的、超强度的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,例如近海区域的酷渔滥捕,使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;另一类是海洋环境空间不适当地利用,致使海域污染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,例如对沿海湿地的围垦必然改变海岸形态,降低海岸线的曲折度,危及红树林等生物资源,造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。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,是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恶化的一个信号,这一趋势目前还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,其影响固然直接危及当代人的利益,但更为主要的是对后代人未来持续发展的积累性后果。因此,只有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,才能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。

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
背景
中国拥有大陆岸线约18000多公里,海岛岸线约14000公里,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(不包括台湾省管辖海域),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,海洋生产总值呈现增长趋势。与此同时,入海污染物的数量也逐年增多,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、合理开发以及对海洋环境保护,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。[1]

海域使用管理
中国于2002年实施了《海域使用管理法》,建立了海洋功能区划、海域权属管理、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基本制度。同年,国务院批准实施《全国海洋功能区划》,逐步形成了国家、省、市、县海洋功能区划体系。加强规范海域使用申请审批制度,开展涉海项目用海海域使用论证。建立了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,将围填海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。建立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,开展海域使用遥感监测、地面监测、海域权属数据整理以及重点项目用海跟踪监测等基础性工作。[1]

海岛保护和开发
2010年,中国颁布实施《海岛保护法》。稳步推进无居民海岛的确权工作,逐步建立海岛动态建设监测体系,积极开展海岛生态建设实验基地建设,进一步推进海岛整治修复和生态保护。[1]

综合利用海水资源
2005年,发布实施《海水利用专项规划》,积极推进海水综合利用,建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、万吨级和10万吨级的示范工程,海水淡化规模近60万立方米/日,海水利用工程规模近600亿立方米/年,一些海岛地区海水淡化水已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主要水源。目前,中国初步构建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体系,已发布实施近50项海水利用领域的国家和行业标准。

合理利用
中国是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,已有记录的海洋生物达2万多种,主要经济种类达到200多种,为发展优质食品、药物、生物制品和其他精深加工品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。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产业,年产量达1 500多万吨,占全球60%以上。同时,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生产总值以每年30%左右的速度增长,2010年实现增加值69亿元。已建立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、海洋药源生物基因库等资源保藏设施,发掘和保藏近海、大洋、深海和极地海洋生物种质资源上万份。[1]

海洋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建设取得积极进展
中国加强对海洋工程、海洋倾废、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等海上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全过程监督管理,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,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管辖海域总面积的94%。开展各种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、海洋特别保护区、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洋公园的建设,初步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、类型相对齐全、功能渐趋完善的海洋保护区体系;建立海洋牧场示范区,积极开展资源增殖放流,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。已建成各级海洋环境监测站(中心)232个;积极有效应对赤潮(绿潮)、海上溢油、核辐射等海洋环境灾害与突发事件,及时发布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信息。[1]

问题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著名物理海洋学家、被誉为“海洋之子”的苏纪兰教授表示,随着国家新一轮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,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。尽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,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,但与陆地生态保护相比,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薄弱。[2]
从1970年代末开始,中国近海环境日趋恶化,主要体现在近海富营养化加剧,海洋生态灾害严重;围填海失控,沿海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严重受损;渔业开发利用过度,资源种群再生能力下降;陆源入海污染严重,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;流域大型水利工程过热,河口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凸显等等。[2]

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苏纪兰表示,从管理方面来看,我国缺少国家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管理协调机制。此外,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、政策交叉、执法力不够等,都是制约我们合理应对海洋生态问题的因素。[2]

“海洋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:在开发海洋的同时,必须重视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。”苏纪兰表示,国际上在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,例如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,国际社会为防止陆地活动对海洋环境日益严重的影响,提出“从山顶到海洋”的海洋污染防治策略,强调将海洋综合管理与流域管理衔接和统筹,对跨区域、跨国界海洋污染问题建立区域间协调机制。[2]

参考资料
1.  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(3)  .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 [引用日期2012-09-27] .
2.  中科院院士苏纪兰:开发海洋不容小视生态环境保护  .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 [引用日期2012-09-27] 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