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环保百科 > 正文

大砗磲

发布时间:2014-09-04 09:28:10 

大砗磲

 
大砗磲(学名:Tridacna gigas),又称巨蚌、库氏砗磲,台湾又叫 五爪贝。因为砗磲的肋间沟很深,象车轮碾出的辙印,所以在古代又被称为“车渠”。它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的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海域。是最大型的双壳贝类动物,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。
 
 
 
目录
展开
 
 
 
 
 

1 形态特征

大砗磲大砗磲

贝壳厚重,略呈三角形,两壳等大但两侧不对称,前端较短,壳顶前方有一足丝孔。幼体时,其壳顶前方凹入的部分有强壮的足丝伸出,成体时足丝孔封闭。外韧带狭长,为棕褐色,几乎与贝壳后部等长。背缘较平,腹缘为波浪式的波纹,双壳不能完全闭合。壳面为白色,有5条强大的覆瓦状放射肋。生长轮脉明显,在壳面形成弯曲重叠的皱褶。壳内呈白色,有光泽。有与放射肋相对立的肋间沟。接合部狭长,两壳各有一个主齿和一个后侧齿。前闭合肌消失,后闭合肌发达。

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品 579磅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品 579磅

大砗磲最大的壳可达1.8米,重约250千克,是一种最大的贝类。一扇大的库氏砗磲贝壳,可作婴儿浴盆,花盆。两扇贝壳的闭合力量大得惊人,据说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船锚的铁链折断。

在传说中,巨蚌常被误解为“杀人蚌”或“食人蚌”,《美国海军潜水手册》甚至曾经详述如果被巨蚌所夹住要如何切断其内收肌脱困。然而事实上巨蚌并不特别有侵略性或特别危险,更不是肉食性贝类。巨蚌的确有能力合起双壳,但这是一种防御性行为。并没有任何记录能证明有过任何人类曾经因这种方式被受困。

2 生活习性

大砗磲大砗磲

大砗磲生活于热带珊瑚礁浅海区,是高盐度狭盐性贝类,喜栖息于低潮线附近的珊瑚礁间。幼体时壳顶伸出强有力的足丝,借以固着于珊瑚礁或砂质海底。成体虽不再固定,但仍然壳口朝上。它的外套膜发达,其中有一种特殊结构,能聚合阳光,使共生的虫黄藻得以大量繁殖,而虫黄藻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又能为库氏砗磲所吸收,成为其主要的营养来源,形成两种生物互惠共生的现象。

大砗磲在夏季繁殖,每年大约长5厘米,幼时生长较快,寿命很长,据说可以活上几百年。

3 传说

大砗磲大砗磲

在传说中,巨蚌常被误解为“杀人蚌”或“食人蚌”,《美国海军潜水手册》甚至曾经详述如果被巨蚌所夹住要如何切断其内收肌脱困。然而事实上巨蚌并不特别有侵略性或特别危险,更不是肉食性贝类。巨蚌的确有能力合起双壳,但这是一种防御性行为。并没有任何记录能证明有过任何人类曾经因这种方式被受困。

4 分布

分布范围分布范围

印度、太平洋的热带珊瑚礁海区。

中国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、西沙群岛的珊瑚岛的珊瑚礁海区。

5 保护

濒危等级:稀有

保护措施:制定年最高采捕量和规定允许的采捕期;禁止采捕未成熟的幼贝;开展养殖,目前国外砗磲养殖技术问题已经解决,放养幼贝的成活率高,由于它的生态特性,不需要投放饵料,因而成本低廉,在西沙群岛海区有广阔的发展前途。